当前位置: 首页>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文件公开>政办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 01236931-5/2021-21809 | |
发文字号: 潞州政办发〔2021〕16号 | 发文时间: 2021-06-08 |
发文机关: 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标题: 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治市潞州区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发布日期: 2021-06-22 |
解读:《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治市潞州区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老顶山旅游开发管理中心,区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长治市潞州区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潞州区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方案》(晋发〔2020〕7号)和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长发〔2020〕10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医疗保健、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二)主要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名中医和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推进潞州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建设,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区。实现中医药服务领域全覆盖,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健康潞洲”中作用充分显现。
(三)重点指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
二、工作任务
(一)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市级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多层次一体化四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开设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其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开办中医诊所依法实行备案制。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发改局、区行政审批局)
2.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以市级中医医院为依托,建成管理制度领先、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服务功能完备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高质量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继续发挥先进单位优势。扶持发展中医“名科”“名医”,支持打造中医医疗联合体,提高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坚持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应用中医理法方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中医专科专病临床疗效,加强中医医疗和护理技术应用推广,不断提高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工作水平。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向基层培育和推广适合基层实践及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
3.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广应用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实施和优化网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结算支付等服务。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探索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治疗模式。依托市中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促进优质中医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建立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大对住院中医优势病种的发掘和研究,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区卫体局)
(二)发展中医养生养老康复服务
4.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特色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设立“治未病科”,以社区、慢性病管理为重点,开展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健康咨询,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提高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方法,将中医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活动有机结合,在全区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养生八段锦)推广活动,引导群众全面认识健康,自觉在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保持心态平和,适当使用药膳食疗,提高自我养生保健能力,在我区形成“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指导和监督,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非医疗)”规范表述。(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政府(街道办))
5.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加快城乡社区中医药和社会养老资源整合,发展居家养老中心、居家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相结合的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护和康复护理等技能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培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区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设置,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和家庭病床服务,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并将中医医疗服务融入其中。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通预约挂号绿色通道,建立定期巡诊、双向转诊机制。(区卫体局、区民政局,各镇政府(街道办))
6.发展中医康复服务。加强综合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机构,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康复专业人员理论和应用技术等培训,运用推拿、针灸、贴敷等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现代技术,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治疗、训练指导、康复护理、辅具服务等。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将中医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依托市中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积极推进与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康复等适宜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残联、区民政局、区医保局、各镇政府(街道办))
(三)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服务
7.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加强中医药知识普及,积极编写具有我区地方特色的中医宣传资料,举办中医文化大讲堂,建立中医药科普宣讲团。将中医药文化列入相关学校教材和地方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创作科学精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
8.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和拓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具有深厚中医文化积淀的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中药企业、中医药古迹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统筹规划中医文化、中医药基地、养生养老等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发改局、卫体局)
9.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科学准确的中医理念。在我区医疗机构、旅游景区、社区等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平台、知识平台和教育平台。在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形成建筑装饰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技术规范、服务优良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制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的图书、画册、影视片等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平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区卫体局、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政府(街道办))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10.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和传统知识保护。积极实施中医学术理论和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工程,积极创建全区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和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和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
(五)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11.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健全名中医培养评选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遴选培育一批新时期临床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基层名中医和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专家。积极参加名中医培养传承研修班,加强40周岁以下中青年名中医临床技能培养,注重具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口碑的基层名中医选拔培养。充分遵循中医言传身教、传承学术经验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中医师承教育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以中医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为内容,探索跟班学习和淘汰制教学为主线的学术继承和人才培养模式。(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人社局)
12.强化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集聚和培养,形成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人才环境。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实施针对性培训。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医全科转岗培训为抓手,推进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确保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20%。实施基层中医药人员定向培养,确保基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占全部执业(助理)医师的20%。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责任单位:区卫体局、区人社局)
(六)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13.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养殖。深入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和种植资源保护,积极推进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和珍稀特色药材资源保护建设。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重点发展上党中药材物流交易市场等大宗中药材生产流通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特色乡镇(村)建设,积极打造上党党参、连翘、金线莲等特色优势中药材保护区和主产区。鼓励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企业,到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全区力争建成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亩,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8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卫体局、区市场监管局)
三、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成立长治市潞州区建设中医药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中医药发展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政策制定、督导推进、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体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职、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区卫体局牵头,领导组各成员单位配合)
(二)落实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政府对中医药工作投入补偿政策。逐步增加基层中医药投入,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区卫体局、区财政局、区委编办)
(三)落实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在工业、农业、林草相关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中药材种植、生产及加工等,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落实中医药机构税收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收费减免政策和价格政策。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区卫体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区住建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
(四)强化推进落实。将中医药强区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事项。各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五)强化宣传引导。多渠道宣传推广建设中医药强区的重要意义,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推进,共同建设中医药强区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