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 > 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 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力城市的提案》的答复

 时间: 2023-08-15 09:03       大    中    小      来源: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尊敬的郜鹏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 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力城市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力城市的提案》中提出丰富家庭体育建设文化活动,盘活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社区户外家庭运动场地,开展家庭体育赛事,增加运动项目,加强健身指导,推动体育健身文化活动等问题并提出了7个方面建议。对如何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力城市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对发扬“四敢”精神、营造“四敢”氛围、吹响“四敢”集结号、促进我区健身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排头兵和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中心区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深入分析,认真研究,结合我局职能职责,从7个方面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社会参与体育健身的家庭明显增加,体育健身正成为家庭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不少高校的体育专业也相继开设“家庭体育”的研究课程。那么全民健身进家庭的意义是什么?体育运动在促进家庭和谐,培养优良家风方面有哪些影响?

一、家庭体育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习惯

家庭体育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父母的期望形成了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理念,父母会依据这种期望采取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思想,从而影响其体育行为。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能影响儿童青少年参与某项活动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及活动选择。有的家庭奉行不运动主义,家庭自身也没有什么体育活动,其子女受父母影响,对体育的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家庭,在儿童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时,完全禁止其参与任何体育游戏,亦会令该儿童逐渐对体育敬而远之。反之,父母觉得体育很重要,自己孩子的运动能力不错,儿童青少年也会对参与运动评价很高,且乐意持续地参与体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父母年轻时喜欢体育的程度、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及其运动技术水平、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大,其中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中国应重视家庭体育、重视父母作为家庭体育教育者的身份,积极向父母进行家庭体育宣传和推广,鼓励各种家庭体育活动,同时还需要向父母普及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从家庭方面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体育习惯并伴随终生。

家庭体育可以改善生活方式,促使儿童青少年课余生活向健康化方向发展。家庭体育的实现途径很多,可以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具体活动,亦可以是非身体运动为主的智力游戏,也可以是体育文化鉴赏和体育竞技观赏,还可以是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等。父母在自己体育理念的指引下,决定着是否为子女提供家庭体育装备,也会在选择居家时是否关注周围的体育设施,这些是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能否改善的物质基础。同时,父母也会在自己体育理念指引下,进行家庭体育,如是否和子女共同参与家庭体育活动,是否观看子女参与体育活动,鼓励、支持、督促或限制子女进行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对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改善起着促进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在督促社会各界提供多元化家庭体育服务的同时,区卫体局组织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和家庭,培育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文明风尚。加强家庭体育宣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机制,共同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家庭体育打造家庭健身运动场

多年来的城市建设未纳入体育场地的规划,老旧小区众多,在已经定型的城市建设下,体育场地极度匮乏。根据国家全民运动健身及长治市潞州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精准化建设,2022年我区对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废旧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开展了摸底调查,为群众建设健身场所,提供有利数据资料。

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高公共体育利用率,通过实施“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互联网”等模式打造一批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同时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等场所建成适合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区社区农村,全区基本拥有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公园、老顶山森林健身康养小镇、国家级湿地公园、太行公园、城南海绵生态苑、八一广场、滨河游园、享未来运动城、力拓时代连锁健身娱乐店等一批综合智能化一站式健身服务场地。目前,我区市区两级共建成大型体育场馆8座,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全区17个镇街道(中心)完成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216个社区(村)完成体育场所全覆盖;40多个街头健身游园小广场、220个全民健身活动点鳞次栉比,服务着潞州区100多万人,全区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2.9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值,市区15分钟全民健身圈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条件更加优越,经常锻炼人口达到44.6万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42.5%。如2022年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投入40万元健身器材在西街街道建设智慧化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投入10万元健身器材在东街街道建设室外智慧化健身路径,进一步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群众的健身需求。2022年疫情期间,为保持环漳泽湖马拉松大赛和社区运动会的连续性,举办了线上比赛,参加人数达4000人次,展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民健身开展情况,为群众提供线上展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丰富群众休闲生活,指导居家隔离群众开展科学健身,以体育在线服务的方式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强力助推全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加大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项目落实,根据山西省体育局《关于建立全省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库的通知》(晋体群[2023]15号)要求精神,每个街道办事处可建设一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省体育局视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情况,给予价值40万元的体育健身设施器材资助。

三、家庭体育改善生活方式,丰富运动项目

中央、省市区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意见》出台以后,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课余时间增多,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2022年始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积极组织开展社区运动会,将左邻右舍的家庭聚集起来,在小区健身小广场开展适合群众开展、群众喜欢的运动项目,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比赛,体会家庭的凝聚力,不仅增进了邻里团结和交流沟通,还在汗水与欢乐中锻炼了身体,享受了运动带来的快乐。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活动。注重发挥我区开展2020年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活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组织第九套广播体操、瑜伽、太极拳、广场舞、健身房健身等在线直播教学,进一步推广运动品牌、传授运动方法、规范运动标准,提高运动效果。注重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辅导员的能动作用,广泛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贡献体育力量。三是有序落实、审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按照属地管理、谁主办谁负责和一赛(活动)一方案的原则,以“全民健身、健康潞州”为主题,逐步放开、有序落实、审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健身习惯,在全区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推动我区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家庭体育提升家庭健康认知,促进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其能帮助儿童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有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处于审议阶段,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越来越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将更加紧密结合。目前该审议稿中规定家庭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保证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的责任。区卫体局主管体育的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体育工作;对公益性体育场馆在规定时间内免费或低收费向广大市民及家庭开放。同时组织开展科学健身服务“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会、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普及健康观念、健身方法、运动实效,开放科学健身大课堂,鼓励知名中医、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达人等医体事业人才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潮。深入社区每年对100多个家庭进行体质检测,每年组织不少于10次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及指导服务,居家健身活动达到60%以上。

五、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传播正确健身方法

体育是人为创设的身体活动,其参与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科学的体育教育、规范的体育行为能降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辅助教育,家庭在体育的安全教育、体育运动的参与观念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也影响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健全学校体育法规制度、完善体育保险机制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应注重向家庭宣传体育在育人、育魂方面的作用,普及科学的体育知识,确保家庭体育教育的准确与科学,让家庭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一)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作用,开展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技能培训等公益服务,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截至2021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超过270万人,全国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91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日常化开展群众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外,还充分利用“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和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利用微博、抖音、各类APP等新兴媒体,录制科学健身指导视频,宣传推广居家健身。

(二)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加大科学健身宣传力度,方便群众获取科学健身知识。近年来,体育总局通过全民健身微信公众号、与人民网共同推出“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体育总局统筹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工作,带动各地体育部门推出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仅疫情暴发后的2个月就收集整理居家健身方法2500多条,提供给各类媒体和各大宣传平台推广使用,对疫情居家期间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调节心情,舒缓压力起到了很好作用。

六、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弘扬家庭体育健身文化

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推广健康“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组织镇村(社区)干部职工、家庭医生、乡村医生、计生专业等人员,进村入户,对人对病,深入演讲健康生活知识,当面传授科学健身技能,引导群众选择安全有效的健身运动,让自觉健身真正成为居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破解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难题。

父母的健康理念、体育水平对家庭体育行为影响巨大。家庭体育有利于改善家庭成员生活方式,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让家庭成员养成体育习惯,推进家庭成员体育促进计划。

七、建议教育、卫体等部门与“互联网+体育”平台合作,尽快建立家庭体育与家庭健康指导体系,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为家庭成员的科学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相关产业部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健身产品。

感谢您对政府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