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8 15:39
大
中
小
来源: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尊敬的闫晓雪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规范健身行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我区专业健身场地分布不均匀,健身场所环境较差、设备陈旧;健身教练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管理和无证上岗等问题并提出了成立潞州区健美协会,规范运营标准,加大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社区及公园健身器材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等建议。您在如何加强规范健身行业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对促进我区健身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扬“四敢”精神、营造“四敢”氛围、吹响“四敢”集结号、推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排头兵和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中心区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深入分析,认真研究,结合我局职能职责,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全面推进智慧体育改革,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高公共体育利用率,通过实施“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互联网”等模式打造一批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同时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等场所建成适合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区社区农村,全区基本拥有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公园、老顶山森林健身康养小镇、国家级湿地公园、太行公园、城南海绵生态苑、八一广场、滨河游园、享未来运动城、力拓时代连锁健身娱乐店等一批综合智能化一站式健身服务场地。目前,市区两级共建成大型体育场馆8座,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全区17个镇街道(中心)完成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216个社区(村)完成体育场所全覆盖;40多个街头健身游园小广场、220个全民健身活动点鳞次栉比,服务着潞州区100多万人,全区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2.9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值,市区15分钟全民健身圈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条件更加优越,经常锻炼人口达到44.6万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42.5%。
二是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促进行业自律。我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据统计,目前,我区登记注册区级体育社会组织12个,全区各类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22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51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与此同时,我区推出长治市潞州区文化体育艺术节和连续6年举办华蒙星·全国少幼儿篮球赛(长治赛区)、2020年和2023年举办长治市潞州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潞州篮球、长治潞州老年人门球邀请赛等为代表的“一县(区)一品”全民健身运动品牌,打造了环漳泽湖马松赛、老顶山户外挑战精英赛等精品赛事,全区年均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数达40多万人次,到体育公园锻炼健身是很多体育爱好者每日必做的功课。酷爱体育运动的体育爱好者说,健全的场馆设施为群众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19年12月9日长治市体育局下发了《长治市体育局关于对体育经营场所审批和监督分级说明》,文件规定:健身房(馆)行业属于备案性体育项目审批,属地管理。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发放经营提示,行政指导,媒体曝光,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逐步净化行业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经营者联合成立健身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通过协会经常举办业务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使经营者相互学习沟通监督,有效促进行业自律,使之走上规范化经营轨道。
三是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安全环境,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针对室外健身器械管理。我局今年4月对辖区内的室外健身器械进行了摸排。共清查体育晨晚练点258处,超期服役的器械980件、损坏的器械213件。现申请专项经费,予以解决健身器械超期和损坏情况。与此同时,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良性运营模式,形成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加强对全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升级改造维护,如2022年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投入40万元健身器材在西街街道建设智慧化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投入10万元健身器材在东街街道建设室外智慧化健身路径,进一步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群众的健身需求。2022年疫情期间,为保持环漳泽湖马拉松大赛和社区运动会的连续性,举办了线上比赛,参加人数达4000人次,展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民健身开展情况,为群众提供线上展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丰富群众休闲生活,指导居家隔离群众开展科学健身,以体育在线服务的方式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强力助推全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加大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项目落实,根据山西省体育局《关于建立全省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库的通知》(晋体群[2023]15号)要求精神,每个街道办事处可建设一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省体育局视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情况,给予价值40万元的体育健身设施器材资助。
目前,潞州区各街道、社区使用的健身器械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都是通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方式获得,由市体育局统一采购、免费配发。而为了切实将健身器械落实到受赠单位产权管理范围,确保国有资产完整与安全,在实施这件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时,与受赠单位签订协议,要求受赠方负责安装后日常使用的维护和产权管理。《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各级体育部门只负责捐赠,器材捐赠之后,受赠单位负责健身器材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
经实地考察建设有“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的社区发现,很多器材都已经存在多处油漆脱落、锈迹斑斑、器材零件损坏等现象。同时,健身器材设置在公共场所、由于没有专人看管,个别小区已经出现了健身器材丢失的现象,而被损坏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却迟迟不能修复,主要是因为责任主体尚不明确,维修费用无人出,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公益性体育健身器材都有设施管理说明公示板,其中也明确写道,全民健身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受赠单位负责,市、区体育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并且在保修期内,厂家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器材在48小时内免费维修。
四是我们将全面照单接受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培养群众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推广健康“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组织镇村(社区)干部职工、家庭医生、乡村医生、计生专业等人员,进村入户,对人对病,深入演讲健康生活知识,当面传授科学健身技能,引导群众选择安全有效的健身运动,让自觉健身真正成为居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破解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街道难题。
(二)注重基础,重点投入,打造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资源作用,建议有体育场馆的单位面向社会开放。提升体育场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希望上级部门在全民健身设施配套过程中,做到重点支持,确保全民健身活动就近就便。
(三)政府主导、志愿参与,建立全民健身专业队伍。为了能让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希望上级体育部门让社区(村)一级的工作人员参加体育专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就近就及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热情度,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感谢您对政府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