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长治市政府
  今天是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 > 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文化精髓》的答复

 时间: 2023-08-10 16:18       大    中    小      来源: 区民政局

尊敬的谷俊明代表:

您好。您所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文化精髓》收悉。经过我们认真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您的这一建议提的很好,对改进政府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于您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文化精髓,我们经过进一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潞州区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

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治市城区和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撤销长治县、屯留县和潞城市,分别设立长治市上党区、屯留区和潞城区。新设立的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都具有典型的长治特色、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印记。

其中,“潞州”是长治市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始置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历经隋、唐、宋、元、明,至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潞州升为潞安府。潞州时期物产丰饶,有享负盛名、“一熟天下贱”的潞麻,光泽如漆、丰肌腻理的潞墨,精巧亮丽的皇室贡品潞绸以及绵软醇厚“香飘万里醉半山”的潞酒。其中,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

根据长治市民政局、长治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长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印发《长治市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评审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民发202262号)要求,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中有关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中有关加强红色文化保护的有关规定,市民政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制定了《长治市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评审认定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长治市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评审认定工作,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相关规定,特开展长治市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评审认定工作。

地名文化蕴含着一个地域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传承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统筹规划、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对全市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准确掌握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的类别、数量和分布情况,通过开展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评审认定工作,推动制定保护规划,健全完善保护机制,挖掘利用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资源,进一步发挥其传承历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市战略,助力我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8月5日,已向长治市民政局上报千年古镇黄碾镇、千年古村捉马村、千年古村中村、千年古村安昌村、千年古村关村、千年古村张庄村、千年古村张祖村、红色地名英雄街、自然实体老顶山,共计9个申报项目,目前等待评审中。

三、地名文化治理成果

府上街、花园街、分水岭巷、香角巷、莲花巷、六府巷……它们,只是长治背街小巷治理的一个个缩影。长治的老街巷,每一条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情,每一条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截至目前,潞州区已完成125条小街巷文明交通治理任务,共施划交通标线35118.98平方米,设置交通标志牌600个、公告牌133个,安装隔离防护栏1868米,拆除地桩地锁683个,施划道路两侧机动车停车位2436个、非机动停放区761处,安装非机动车架882米,新建停车场1个,铺设盲道1383.25米,粉刷白化墙面34674平方米,增设“瘦身”绿化带530平方米,补栽树木143棵,整治“马路市场”18个,规划设置便民市场7个,规范清理占道经营5372处……这些鲜活的数据,正是用“潞州模式”打开老地名变迁史的最好证据,既体现了政府治理的力度、温度,又体现了民众的满意度、幸福度。

另外,为加强与您的沟通,我局高度重视,于2023年8月10日就建议办理方案与您沟通协商,并听取了您的意见,于2023年8月10日就建议答复工作与您进行沟通,征求了您对建议答复满意度的看法,并对建议答复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政府“社区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