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5 08:35
大
中
小
来源: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尊敬的郭旭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倡导全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提升我区体育健身服务水平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您对全民健身工作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您提出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作用,聚焦重点工作,着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为推进全民健身战略,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1〕61号),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健身设施短板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21〕92号),长治市政府《长治市潞州区全民健身设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长政发〔2022〕31号)等文件要求,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科学编制出台了《长治市潞州区全民健身设施计划(2021-2025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以紧紧围绕“亲民、便民、惠民” 这一总要求,突出抓好“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健全好群众身边的组织、举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对照各项工作指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顺利有序开展全民运动健身工作。
二、加大场馆建设力度,盘活整合现有体育资源
近年来,为落实省、市、区关于民生工程的相关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好基层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潞州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统一部署,全力推动利民、便民的“15分钟健身圈”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体育中心所有体育场馆一律免费向公众开放,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提升体育场馆使用效率。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规划方案,利用各大公园、游园建设时机,积极将体育元素融合其中。目前湿地公园、老顶山森林公园、体育公园、三河一渠全民健身长廊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全区40多个街头健身游园小广场、216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鳞次栉比,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服务着潞州区近90万群众,已成为退休职工、社区居民每天健身的网红打卡点。
截至目前,全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覆盖率比例达到90%以上,国民体质达标比例达到90%以上,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初步实现健身设施便利化,体育组织规范化,活动赛事全民化,健身运动生活化,体育消费常态化,体育服务多元化。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地位凸显。
与此同时,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还立足实际,注重把现有资源盘活、再利用,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升级改造等方式,在实现亲民便民、普惠健身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基础好、条件优、辐射面大的项目点进行重点示范建设,同时,结合“15分钟健身圈”建设,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工程建设,补齐我区体育设施建设短板,打造一批室内外健身活动场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我局为弥补区本级无体育健身场馆的空白,根据具体情况,推动属地采取共享共用政策,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明确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等方面内容,以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创新组织形式,繁荣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在做好常态化工作的前提下,创新组织形式,筹备组织配合好市体育局开展了“中国长治太行国际登山节系列活动”,连续两年配合市体育局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治环漳泽湖马拉松赛”、“中国长治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和“全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长治赛区”活动。累计参赛人员5万人次,观赛观众达70余万人。尤其是2022年疫情高发期,为使赛事不间断,保持连续性,举办了2022年中国长治环漳泽湖马拉松线上赛。推动了体育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了潞州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筹建完成了潞州区体育总会组织,建立以潞州区体育总会为枢纽,潞州区老体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面加强区、街道(镇)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推动各单项体育协会向街道(镇)和城乡社区(农村)延伸,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并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余名。目前潞州区共有8个法人体育社团、216个社区(村)健身辅导站和235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努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新亮点。同时,结合工作需要,让体育活动贴近居民、贴近基层,在单项比赛中增设了村居社区组,增加村居社区居民参与度,让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延伸到基层,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知晓率。同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各项目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办赛,进一步繁荣赛事活动举办。
四、加强健身设施配备和管理维护,优化全民健身环境
今年,根据群众健身需求和我区实际,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环境,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积极为西街街道社区全民健身中心进行了申报,为我区更新配备,由国家体育总局配置40万室内器材设备正在安装中,此项工作将于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为延安南路街道、西街街道、太西街道申请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各价值10万元室外体育健身器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大对现有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力度,严格按照《室外健身器材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做好宣传,压实“谁受赠、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巡检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立即进行整改,建立一套完整的健身器材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做到“有人问、有人管、有人修、有人换”,改善全民健身环境,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优。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全民健身的关注度
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同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每年内培训不少于80人次,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为创造更优良的全民健身环境奉献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