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来源: 区卫体局
问:为什么预防接种能防病?
答:当细菌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的物质, 叫作抗体。病好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发生有这种细菌侵入人体,人就有抵抗力而不再得此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患过一次后,就不会再患二次,就是这些特异性抗体在起作用。预防接种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人工预防,具体方法是将被特殊处理过的细菌、毒素或病毒做成各种特异的预防针,然后接种到人身上,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如再有这种病原体侵入人体,人就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消灭他们,因而不发病或发病很轻。
问:预防接种后的儿童都能终身免疫吗?
答:预防接种后免疫效果持续长久与否,要看每种制剂不同而定,与被接种者的年龄亦有一定关系。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死疫苗(简称乙脑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只有1年,而且年龄越小消失越快,所以流行地区需要每年接种。麻疹疫苗接种一次成功后,免疫效果可维持几年甚至十几年,但在出生6个月以内的儿童接种效果就不明显。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的效果也可以维持几年,但百日咳菌苗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即使间隔6-8周连续注射3次,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有的疫苗每隔一定时间就需要再加强接种。卡介苗的效果虽比较持久,但有接触结核病人可能的儿童,到7岁或12岁时就需要再接种,这样才能保持较持久的免疫能力。
预防接种毕竟与天然免疫的情况不同,因为预防接种主要是靠人工的方法把死的或对人体无毒的或减弱了毒力的活细菌、病毒或毒素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抗体)。对人体的这种刺激虽然比自然感染的毒性远远的低而且较为安全,但免疫力的持续时间也就没有天然免疫时间长久,所以目前还不可能做到预防接种后终身免疫。
问:打预防针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答:预防接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皮下注射法。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如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部位一般选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近处。
(2)皮上划痕法。如卡介苗,采用此法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中上部,也可用皮内注射法。
(3)皮内注射法。如结核菌素等,接种部位多选在前臂内腕侧。
(4)肌肉注射法。如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等,部位多在上臂三角肌中部及臀大肌上外侧。
(5)口服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如小儿麻痹糖丸。
(6)其他方法:如喷雾法、气雾免疫法等。
预防接种要掌握以下原则:
(1)按照免疫程序,即接种的年龄要求接种。
(2)必须达到全程接种,即每种疫苗必须接种够量和次数。
(3)基础接种,应在1岁内完成,7岁内完成整个接种。
问:为什么预防接种要有始有终?
答:我们知道,预防接种可以增加孩子对传染病的自然抵抗力。但在预防接种后,不是马上能产生抗病能力(俗称抗体),需经一至两周或更长时间,才能起预防疾病的作用。一般来说抗体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注射麻疹减毒活菌苗,免疫期四至六年,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期一年。过了这个时期抵抗力就会逐渐降低,又有感染这种传染病的可能。因此,为了获得较长时间的有效作用,保持人体自然抵抗力,就必须按规定的期限来完成加强接种。此外,由于各种疫苗的性能不一样,有的只需一次接种,有的需经2-3次接种后才能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所以,不论是注射或口服疫苗,都必须按规定的次数进行,否则是无效的。总之,预防接种要有始有终,坚持把需断续几次的接种按时按次做完,并且还要坚持完成间隔数年一次的加强接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