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20 17:22
大
中
小
来源: 区文化和旅游局
传承古老社火文化 弘扬乡村庙会民俗
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甜酒坊,香醋坊,南客站,北驿站,村西有个车马店,东圪廊,西圪廊,长邯古道在村中央......
这首古老的民谣,通过先民的口口相传,诉说着古镇南垂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过往。南垂村地处潞州区中部,东依金粟山,西傍三垂冈,是潞州区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童谣中的南垂街,在古代,是晋、冀、豫客商通商来往长邯古道的必经之路。古道两旁曾是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据村中出土的宋代碑文记载:早在唐代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南垂村已建成佛仙院。从那时算起,南垂村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历史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称南垂村为千年古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往南三公里可到长治市区,往北七公里能到潞城城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如今,走进南垂村,各种古老建筑,历史遗迹比比皆是。村中既有佛教古老寺院真如寺、观音堂等,也有道教的府君庙、玉皇庙、关帝庙等庙宇,还有天主教教友过礼拜做弥撒的天主堂,最有特色的是始祖炎帝和先师孔子共处一室的耕读阁。正是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商贸活动在这里汇集,进而培育出南垂村独特的庙会文化和多样的民俗礼仪。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举行。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其产生、发展、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庙会的定型和完善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进行的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的民俗。
南垂的庙会由来已久,有确切记载和考证的是长治市博物馆在南垂村发掘的宋代将军墓中的壁画上就有关于庙会社火的描述。 南垂二月十九庙会和河北索堡、平顺东峪的庙会同出一脉,但各有地方特色,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以赛社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丰收的祈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垂古庙会当天,整个社火由旗牌队、锣鼓队、秧歌队、扛桩、彩杠(南垂人叫一个字“杠”,又叫晃杠、七星彩杠、黄杠)、古银楼、上党八音会和车社火组成。整个队伍像一支得胜归来的凯旋之师,按一字长蛇阵的形式行进,队伍在四周观众的簇拥下犹如蛟龙入海。最前面的威风锣鼓高奏凯歌,一台台彩杠仿佛一位位盔明甲亮意气风发的将军跨着战马得胜归来,杠箱发出的“哒哒”声和马铃声不正是啾啾的战马,一面面的银镜,正如一副“七星”宝甲烁烁放光,五彩丝绸如五彩祥云,瑞绕周身,最高处的黑色雁翎就是将军的盔缨咧咧有声,这一点也显现了当时北方金代文化特性。
南垂金粟山庙会民间社火表演:晃杠
再看古银楼,他是整个队伍的精华所在,也是整个阵列的阵胆。古银楼分上中下三层,框架由木质榫卯结构做成,有四个面八条龙,用五十二面银镜,二百多条五色彩绸扎制而成。四面八龙代表四面八方福祉,五色彩绸代表五行、五色、五谷丰登,上面悬挂的银饰代表人们的各种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盼。古银楼是财富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得胜归来的战利品。
南垂金粟山庙会民间社火表演:古银楼
最后是车社火,自古才子佳人,美女英雄,车社火说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一台社火一个故事,故也叫车故事。一辆车社火分为坐楼和挎桩两部分,坐在楼里的都是十七八岁的俊俏姑娘,个个粉装浓黛,珠冠霞佩,如仙女下凡,两边挎桩的小童,个个明眸皓齿,盛装披身,似金童玉女到人间,再配上我们上党地区特有的八音会,煞是壮观。每逢庙会村里各家都会争先恐后的让自家的闺女和小孩坐上一回楼(车社火),在十里八村的乡亲面前展示一下谁家有个好闺女。因为自古就有个说法叫“从小挎过桩,长大找个婆家不用相”,更别说坐过楼的。这种形式或许是最古老的“走秀”吧。
南垂金粟山庙会民间社火表演:扛装
南垂庙会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象征和意义。以前老百姓祈盼的是生活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现在更多祈盼的是国泰民安,社会进步、百姓小康。近年来南垂村委会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民俗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以传承古老社火文化,弘扬乡村庙会民俗为己任,立志文化兴村。2013年举办了大型南垂庙会,2016年举办了南垂古镇文化艺术节和2019年潞州区首届三垂岗文化艺术节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带领全体村民传承文化,体味乡情。进一步凝聚起了全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彰显了古庙会重放异彩的时代特征。
南垂金粟山古庙会民间社火:七犁八耙九张耧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学习历史,传承历史,继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正是南垂古镇庙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